国职职业技能鉴定(山东)有限公司
重要通知:
国际互联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举行
 

国际互联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举行



2016年11月16日 08:54:04 来源: 解放日报





“当互联网已使传播社会化、社会传播化之际,尤其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进一步稀释了媒介机构的传播权,泛化了传播的影响力,对此,新闻教育在坚守传承的同时,怎样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媒体人才?”昨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发现、重构和共享:国际互联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抛出问号。来自全球诸多新闻学院的院长们共同探讨新情况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之道。


开设无人机报道课


为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与影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于两年前开始探索建立新媒体实验中心。


开设新技术课,已是新闻学教育的大势所趋。早在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率先设立媒体融合专业,同时将传统的纸媒专业,改名为“纸媒与数据新闻”,媒体融合报道编辑、媒体融合市场营销等课程,意在将学生培养为有突出特长的全媒体人才。该校新闻学院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介绍,学院还开设了无人机报道的新闻课。教学过程中遭遇不少在新闻法、新闻伦理限制下的新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对新媒体有了新的理解。


越是在激变时,越应深思新闻与传播教育基本的功能在哪里。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院长陈韬文看来,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是表达力;第三是自学能力。这些汇总起来,便是新一代新闻人、媒体人应有的适应能力。


由此,更专业化、精准化的课程教学设置,成为新闻教育的又一大趋势。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推出一个“健康传播”方向。院长陆绍阳说,“目前,北大医学院原来学医的同学中,经过申请选拔,有一部分保研进入新闻学院,再经过两年培养后工作,或许能解决一点问题。”


引领还是被裹挟?


适应新环境是必须的,但新闻教育也不应被社会潮流裹挟。


“现在一些新闻作品的质量,让位给呈现,让位给形式,让位给速度,收视率点击率成为绝对的量化指标;在一些传媒领袖的心目当中,媒体收入增不增长,标志着这个媒体有没有发展。一个主流媒体,你要赚那么多钱干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的发问语出惊人。


这一变化上溯至教育环节,也提出了新要求: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令国际互联,使得更多媒体人用时间换取空间,但地理距离的“消失”,可能并未消除文化的差距,反而扩大了鸿沟。这一现状下,需要新闻传播教育来引领、引导行业,强化对未来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非被裹挟其中,顺流而下。



[责任编辑: 许超